说起天津市蓟州区罗庄子镇的农产品,红香酥梨可以说是现在的“拳头产品”,而该镇红香酥梨的成功种植离不开一个人的默默辛勤付出,他常年行走在山间地头,散播科技的种子,浇灌出山区农民致富之花。他就是蓟州区罗庄子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校长,被当地百姓称为蓟北“梨王”的王艳忠。
初心不改 投身农业发展
王艳忠今年53岁,是罗庄子镇人。他出生在山区,从小就对这里有着很深的感情,他这样说道:“我的根在山区,知道山里人的不易,所以打小的梦想就是让山区老百姓富起来。”
为了实现理想,王艳忠年少时用功苦读,1982年考入了天津农校学习农学专业。“我对农业是真的热爱,当时,全班90名学生只有我一个人的第一志愿是农业。”回忆起往事,他自豪地说。
1984年毕业后,怀着对山区父老乡亲的感情,他主动放弃了城区优越的工作条件,选择回到家乡支教,成为一名中学教师,并在教课之余坚持学习农业知识,闲暇时,还经常帮助乡亲们解决果树种植中出现的问题,慢慢地,周边的群众都知道镇里有一名教师,是业务精湛的“果农之友”。
1997年,原罗庄子镇成校校长因病无法继续工作,当时的镇党委领导想到了王艳忠,当时王艳忠已经是学校毕业班的主任了,教书教得好好的干嘛要调走?成校又苦又累还没有发展前景。但王艳忠还是毅然做出了选择,当上了罗庄子镇农校校长,迈出了他推广科学技术,发展山区农业,带动百姓致富的第一步。
上任伊始,王艳忠配合镇林业站搞封山育林工程,每天在全镇的山山岭岭间奔波,查看地形,规划设计,组织施工,三年间,他每天都风尘仆仆,人越跑越瘦,脸越晒越黑,当地群众都说,王校长不像个校长,倒像是个农民工。
王艳忠深知,要想发展农业,技术知识必须与时俱进。为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,他多年来养成了生活不离书、书本不离手的习惯,每年光是自费订阅的科技报刊就多达十余种。为了解决一些科技难题和新技术新品种的引入问题,他经常夜以继日地研究,翻阅大量书籍,网上查阅资料,有时为了咨询专家还专门到京冀鲁豫等地学习。为加快推广农技新知识,他牵头在全镇各村建立了25个学习小组,带领农民们一起学习。同时,结合本地实际,王艳忠撰写了关于果树栽培及病虫害防治等乡土教材20余种,探索出林果生产实用技术10多项,并将知识和技术真正运用到农业发展上去。
敢为人先 探索致富之路
罗庄子镇位于蓟州北部山区,地理位置相对偏远,山场面积13万亩。山里百姓种植着酸梨、大枣等传统果树,但因为品种老化、价格较低,销路也不稳定,百姓年人均收入还不到一千元。面对这样的现状,王艳忠说,他很心酸,下决心要带领乡亲们走出一条增收致富路。
王艳忠爬遍了镇域内的所有山头,研究了山地的分布格局,哪座山种着什么果树,哪片果园是怎么管理的,他都做到了心中有数。针对调研中发现的果树品种多而杂、高产不高效的问题,他提出了“一引进、二示范、三推广”的工作思路,先引进优质品种,再建设示范基地,进而大范围推广。
传统的山区农民观念比较封闭,大家在没有看到实际收益的情况下,都不愿尝试新品种。因此,为了观察引进品种的品质和适应性,也为了让老百姓信服,每引进一个品种,王艳忠都要先在自家果树上改接做试验。有些果树几年中就改接了三四次,刚见到效益就又换成其他品种。他还说服妻子拿出家中积蓄,承包了10亩山场进行野生酸枣改接大枣试验;承包了30亩梨园,完成了老龄果树高接劣改优试验。
王艳忠的妻子马金华回忆起那时的日子很是感慨:“天天就惦记他的果树,把家里活都耽误了,啥也不管。家里都搭进去不少钱,我们那个时候日子也不好过,就靠他一个人的工资。从引进品种,到改接实验,不是用家的钱就是用家里的地,怎么也得扔进去七八万块钱吧,那是我们仅有的积蓄,咋不心疼啊。”
王艳忠的付出没有白费,他先后引进梨、桃、枣等优、新品种42个,通过试验、筛选,在罗庄子镇示范推广24个,自己培育出蓟州脆枣等新品种2个,引进并推广新技术24项。为了使罗庄子镇果品走向规模化、产业化道路,他在2008年带领324户果农组建了“天津市蓟县忠民果品产销专业合作社”,发展桃、梨、枣三个果品产业,从产前培训,产中技术指导和统一提供农资产品,到产后统一标准包装、销售他都亲力亲为,还申请注册了“环秀湖果品”商标和“无公害产品基地”认证。同时他又帮助青山村等8个行政村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。通过合作社,至今累计外销果品1200吨,为农民增收5000余万元。
面对成绩,王艳忠没有停下前进的步伐。他独自一人到北京大兴等地区进行考察,调查市场需求,并经过两年的嫁接实验,尝试了几十个品种,最终用本地的酸梨母体与库尔勒香梨嫁接成功,培育出畅销市场的红香酥梨。
红香酥梨色泽鲜艳、清甜可口、香脆多汁、富含维生素,每斤售价高达四、五元,能给果农带来极大的收益,可让果农砍掉自己的树嫁接新品种,一开始大多数果农都不愿意。尤其是嫁接红香酥梨时,需要把树尖和侧枝都砍掉,就剩光秃秃的一个杆子,那时候果农们没见过这种接树办法,谁也接受不了,而且这样一改,两年没有收成,直接就是损失,果农们更是犹豫不决了。王艳忠说:“老百姓只有看到卖钱了、有效益了,才有积极性。那个时候实在没办法,只能先跟果农签合同,如果不成功,保果农三年产量。”终于,王艳忠的诚心打动了果农。
杨家峪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耿学文是第一批改接红香酥梨的果农。家里种植了20亩果树,他回忆起当年说,当时雪花梨正畅销,能卖到7毛钱一斤,是他的主要收入来源,决定改接红香酥梨的时候他的心里负担真的很重,如果不是出于对王艳忠多年来的信任,真的很难做出这个决定。现在的红香酥梨,市场售价高达四、五元一斤,一年能带来十几万的收入,耿书记说到这里有些激动,“能有王艳忠这样的成校校长,是我们罗庄子老百姓的福分,我们镇里现在红香酥梨的种植面积达到了三千亩,这一切王校长功不可没!”
服务奉献 造福家乡人民
一年到头,王艳忠每天都在忙碌着。有人问他,你怎么没有休息的时候,他的回答是,“老百姓是不休假的,我为老百姓服务,也不能有假期。”
在王艳忠心里,他作为成校校长,是农业技术的推广者,给村民们传授科学技术知识是他的任务。果农们每天劳作在果园里,没有时间和精力走出大山外学习,成人学校作为农民专业培训机构,就要发挥好作用,针对当地农户需求,精心选择授课内容,手把手地耐心讲解。
冬天,他教村民们如何对果树进行冬天管理,如何修剪树枝,帮助村民们做好来年春天嫁接果树接穗的采集储备。春天,作为嫁接的关键期,是他最忙的时候。在果园里经常看到他给果农们亲自指导嫁接、传授具体技巧和管理方法的身影。夏天,他顶着烈日,给大家讲授果树管理、病虫害防治、夏季修剪等内容。秋天,本是收获的季节,他又开始教起果农们怎么护理水果、申请水果商标、市场销售等内容。就这样,一年四季,他都骑着一辆破旧的摩托车,穿行于村落之间,忙碌在田间地头,因为上山下乡去果园骑摩托车更方便。从调入罗庄子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到现在,光是摩托车,他就已经骑坏了五辆。
为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,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,罗庄子镇党委政府立足当地经济发展实际,提出“改接一百万株红香酥梨,改接一百万株阳丰甜柿”的“双百万工程”项目计划。王艳忠积极响应,今年春天,他组建了300人的专业嫁接队,从早忙到晚,风雨无阻,加班加点,用时55天,完成了全镇25个行政村40万株酸梨改接红香酥梨的任务。
回想起这段日子,他说:“这么多嫁接任务,时间紧任务重,嫁接队有这么多人,施工安全、交通安全、接穗是否够用等等各种问题都要注意。”整整55天,他每天都在各个村各个果园间奔波,要面对队员们的安全、嫁接的效果、但一想到这是党委交给我的任务,一想到果园丰收给百姓带来的效益,我又充满了干劲,身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很自豪,我没有辜负党和群众对我的信任。”
如今的罗庄子镇,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百姓生活水平有了大幅提高。王艳忠也得到了社会各界和群众们的高度赞誉,他先后被评为“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”“天津市劳动模范”“天津市优秀科技工作者”“天津市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”等称号,荣获“三农科技服务金桥奖”等荣誉。
王艳忠二十余年扎根大山,把全部精力献给了山区科技推广事业,带领乡亲们走出了一条致富路。说到以后,他仍然充满动力:“作为一名共产党员,我还得继续努力,继续引进新品种。退休了我也不去城里,我要一直在山里干下去,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向老百姓传播,造福山里的父老乡亲!”